維基公益銀行
我們的團隊名為「簞食瓢飲」,來自於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期許我們的團隊,能夠讓社會的弱勢族群,都能夠滿足最低的生活需求。因此我們希望除了工作賺錢之外,還能夠整合社會大眾的力量,有效解決存在於社會中每一個角落的問題。
很幸運地,在不斷腦力激盪之後,我們發現到一個有效率的網路服務可以在社會公益這個議題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能夠協助NPO與社會大眾有效率的從事公益活動,並且讓弱勢族群有機會得到更多被協助的機會。這一個社群網絡的構想來自於,我們觀察到的四個議題:
第一:社會志工年輕化,但是網路上面並沒有一個以公益為主的Web2.0 互動社群,讓年輕人可以輕鬆快樂作公益,年輕人的熱忱,不易透過網路擴散。
第二:目前網路上雖然有許多社會公益相關網站,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 多半是資訊型的網站,更新頻率低。
(2) 少數功能型的網站,多半只針對一個特定主題服務,缺乏網站運作所需的其他元素。
(3) 網站的營運多半是靠贊助來經營,沒有可以永續經營的獲利模式。
(4) 網站之間沒有被有效串連,資訊不完整,讓社會大眾尋找不易。
(5) 都是以Web 1.0的網站形態在經營,不符合網路趨勢。
(6) 各作各的網站,資源過渡分散,難以形成一股力量。
第三:弱勢族群缺乏一個有效的發聲管道,有被媒體報導,就可以獲得資源,沒有被報導,就沒有資源。也因此,社會資源並沒有辦法被更有效分配。
第四:NPO缺乏一個可以協同運作的網路平台,因而無法有效行銷以取得所需的資源,影響到生存。
因為缺少社群網路與網路服務平台,所產生的數位落差,讓NPO與社會大眾無法更有效率地從事社會公益。因此「簞食瓢飲」團隊打算將網路的概念應用在社會公益之上,打造一個社會公益入口網站,讓社會大眾與弱勢族群能夠更有效地互動與串連,藉此打造一個無障礙的社會公益網路環境,讓每一滴熱情的社會資源都能夠有所貢獻,也讓每一個沒有被看見的社會問題都能夠有效被解決,於是「維基公益銀行」(wikinpo.com)就這樣地誕生了。
為什麼取名成「維基公益銀行」呢?
(1) 因為”維基”取自”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精神是「善用網路集體智慧,同時具有分散、即 時的合作模式」,透過這樣的精神,讓分散於各地的社會資源能夠更有效協同運作,化零為整,產生更大的綜合效應,讓社會資源1+1>2,期望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能夠被有效解決。
(2) 公益銀行的概念則是希望社會大眾都能夠擁有一個愛心帳戶,透過協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不斷的累積自己在愛心帳戶中的財富。而需要幫助的人,也可以在銀行中開立愛心帳戶,取得所需要的協助。
「維基公益銀行」的存在,不在於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因為那不是我們所擅長的。「維基公益銀行」希望透過所提供的網路服務,解決社會大眾與NPO在從事社會公益時,所面臨的一些數位落差。希望縮短了數位落差之後,社會大眾與NPO可以更有能量去解決他們所專注的社會問題。
既然是社會公益,為何網址不是”.org”而是”.com”呢?
我們希望「維基公益銀行」能夠成為一個社會企業,能夠從解決社會問題當中,獲得合理報酬,讓這事業得以永續經營,而非靠捐贈來運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