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Comments Off on 樂活茶道-茶的夥伴,好水!
想要泡一壺道地的好茶,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水的條件了,茶的色、香、味、形,以及對人體的保健營養成份,都是通過用水沖泡後,以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供給人們享用。所以茶與水的關係可是門學問呢。
陸羽對於水質,除了在《茶經》中論述之外,他還根據自己親身調查與鑑別,專門撰寫過一部《泉品》或《水品》。關於此,在崇禎《烏程縣志》中多有引用,如其山志「金蓋山」志稱:《陸羽泉品》:『山故多雲氣,繚繞如垣,日出雲氣…』」。由此可知《泉品》的內容,除了對水質以外,對水源周圍的地理環境也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明代許次紓《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
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與水,八分之,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掰八分。」
水質能直接影響茶質。水質欠佳,不但使人們無法聞到茶葉的香,品到茶葉的甘醇,而且茶湯和茶姿也失去了欣賞價值。
中國茶人,歷來以能喝到「佳茗配佳泉」而自慰。由於每位茶人喜好不一,所處環境亦不同,因此,對泡茶用水的追求,所側重的重點各不相同。綜合歷代茶人的論點,歸納如下:
1.先擇「源」
˙如陸羽《茶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拾之,久食令人有頸
疾。…」;
˙陳眉公《試茶》:「泉從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圓。」;
˙張源《茶錄》:「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洌,土中泉淡而白。流於黃石為佳,瀉於青石無
用。流動者愈於安靜,負陰者勝於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
2. 水要「甘」
蔡襄《茶錄》:「水泉不甘,能損茶味。」;羅廩《茶解》:「烹茶需甘泉,次梅水」。
3. 水要注重儲存
˙熊明遇《羅岕茶記》:「養水,須置石子於甕…」。
˙許次紓《茶疏》:「甘泉旋汲,用之則良,丙舍在城,夫豈易得,理宜多汲,貯大甕中,但忌新器…水性忌木,松杉為甚。木
桶貯水,其害滋甚,潔瓶為佳耳」。
˙陸廷燦《續茶經》:「家居,苦泉水難得,自以意取得尋常水,煮滾入大瓷缸,置庭中,避白光。俟夜,天色皎潔,開缸受
露,凡三夕,其清澈底,積垢二、三寸,亟取出以壇盛之。烹茶,與惠泉無異」。
4. 水要輕
宋徽宗《大觀茶論》:「泡茶用水,以清輕乾潔為美…」。
清乾隆為品評水質的優劣,特命人精製一只小銀斗,並用銀斗量出各種泉水,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排列優次,依次為北京欲泉水、塞上伊遜泉水、濟南珍珠泉水、揚子江金泉水、惠山泉水…。
5. 水煮時間
《茶經》載:「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以現代科學分析陸羽的認定是正確的。因為水煮沸的時間過久,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氣體就會逸散,而這些氣體的存在,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會促使茶葉中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質和氮基酸類物質分解,從而提高茶葉的香氣與茶湯的滋味。
另外,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取自不同地方的水,其含量不同),在高溫下,硝酸鹽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若水經長時間的煮沸,水分不斷蒸發,亞硝酸鹽的含量從而不斷累積、增高。當亞硝酸鹽的量達到一定濃度時,人們飲後會產生中毒現象。所以蒸鍋水最好不要飲用。尤其是井水,更容易產生高濃度的亞硝酸鹽。
Posted by Comments Off on 花蓮伴手禮-翻車魚(黑潮曼波)
話說自從曼波魚(翻車魚)被當作花蓮發展觀光的一項利器之後,各種關於曼波魚的相關商品以及相關食品都陸續的被開發,其實黑潮曼波它是屬於花蓮宗泰食品的相關系列產品。
而說宗泰食品大家可能比較不熟悉,如果到花蓮市,隨處都可以看到的名產店”阿美麻糬”,就是宗泰食品公司的店。
其實這家公司算是行銷很不錯的,而且持續開發新的產品,因此原本曼波魚的傳統菜餚只有幾種,經過了這家食品公司的重新設計與開發,許多新的產品產生了,而曾幾何時,曼波柴魚也列位於花蓮的名產名單中。
而現在七星柴魚博物館,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幫七星潭旅遊的可玩性又增添不少。
地址: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七星街148號
電話:03-8236100
傳真:03-8236155
Posted by Comments Off on 淡水玩樂集集樂